欢迎访问 景区舆情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旅游圣地 > 正文

跨越千年的梅山文化之五——梅山蛮的生活状况①

时间:2023-04-28 00:41:45   来源:  作者:   点击:

  一

  “开梅山”历来被诗人所歌颂,如章惇、晁补之、吴居厚、郭祥正、毛渐、吴致尧都有诗文传世,我们得以从中窥见先民们的生活风貌。

  章惇,宋熙宁初,王安石秉政,悦其才,用为三司条例官,校理中书检正,奉命开梅山,留有《开梅山》诗,诗中形象而生动地展现梅山人们的生活场景:

  开梅山,开梅山,梅山万仞摩星躔。

  扪萝鸟道十步九曲折,时有僵木横崖巅。

  肩摩直下祝南岳,回首蜀道犹平川。

  人家迤逦见板屋,火耕硗硝多畲田。

  穿堂之鼓堂壁悬,两头击鼓歌声传。

  长藤酌酒跪而饮,何物爽口盐为先。

  白巾裹髻衣错结,野花山果青垂肩。

  这首诗,前四行写环境,梅山高万仞,道路十步九曲折,板屋散落在山坡上,开辟了许多梯田;后几句写生活,穿着打扮,饮食习俗和文化娱乐,穿堂之鼓悬挂在堂屋里,瑶人击鼓而歌的情景。画家罗东晓用国画形式复原了“长藤酌酒跪而饮”的生动场面。

  毛渐,进士出身,开梅后,为安化县第一任县令。他所作的《开梅山颂》,勒石于安化八里潭。

  粤惟梅山,千里其疆。形阻壤沃,蛮獠披猖。强弱相陵,自为仇敌。志有不逞,辄骚边场。朝廷患之,环戍以兵。田禁不垦,以息其争。使臣戾止,宣天子言:驰禁释罪,均赐土田。货牛种粮,教之耕犁;以衣以食,无寒无饥。

  前四句写千里梅山,高山形阻,土壤肥沃,为蛮獠所据,后四句写梅山蛮的性格特征。毛渐在任期间,采取了许多重大举措,如弛禁释罪、籍户授田、教之耕犁、讲道劝义、建造县署和县学等,使梅山蛮得以繁衍生息。

  吴致尧,曾任安化县令,他在《开远桥记》中写道:

  食则燎肉,饮则引藤;衣制斑斓,言语侏离;出操戈戟,居枕铠弩;刀耕火种,摘山射猎,不能自通于中华。

  短短39个字,从梅山蛮的饮食、衣着、语言、种植、出操、睡觉、狩猎及“不与中国通”等生活状况描述得一清二楚。

  以前我们想象宋代的梅山非常落后,其实也不尽其然,北宋吴居厚写《梅山十绝句》也证实了这一点。吴居厚是王安石的同乡,曾任武安军(今湖南长沙)节度推官,到梅山推行新法时写了此诗,摘录如下:

  迎神爱击穿堂鼓,饮食争持吊酒藤。

  莫道山中无礼乐,百年风俗自相承。

  山头畲麦缘藤去,背上驮儿用布缠。

  大抵生涯多苟简,夜深星月到床前。

  木皮作席三冬暖,溪水供餐瘿项粗。

  自道生来为饱足,不知世上有荣枯。

  溪山围合三千里,桑柘回环一万家。

  寸铤不持人自伏,穷兵黩武亦堪嗟。

  泉石湘南已遍游,未知此洞最清幽。

  几回风月消沉后,肠断孤猿叫不休。

  洞里山川多斗绝,腰间刀剑习如神。

  章公经制无遗策,谈笑生降十万人。

  此诗清楚地告诉我们,那时的瑶民已经掌握了生铁冶炼,农业种植,房屋营造与酿酒技术,至于“溪水供餐瘿项粗”,说的是大脖子病,此病与缺盐缺碘有关。梅山那时虽然称不上世外桃源,但峒蛮过着陶渊明笔下“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式的封闭生活。诗中描写梅山蛮迎神击鼓、钩藤吊酒、畲山种麦、背上驮儿、生涯苟简、星月而归、木皮做席、溪水供餐、只知饱足、不识荣枯等情节,入木三分。

  晁补之,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秦观、黄庭坚、张耒齐名,苏门四学士之一。他在《开梅山》诗中记录了梅山人如何从梅山先祖盘瓠数代繁衍,后归王化的过程:

  六男六女相婚姻,木皮草实五色文。

  武溪赤髀皆子孙,侏离其声异言语。

  情黠貌痴喜安土,自以吾父有功母帝女。

  通过以上诗文描述,我们对梅山蛮的居住环境、衣食风俗和生产生活有了初步的了解,但作为梅山蛮在颠沛流离中所遭遇的艰辛,内心所经历的困苦,我们还得从梅山师公的科本及他们自己的记忆中去感受。

  二

  在梅山师公中流行的科本,上中下三峒梅山神至今用他们独特的傩戏、傩舞演绎着梅山先人们当时的生活故事。

  如傩戏《和梅山》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逐渐衍变成一种戏剧形态,“渔猎”是古梅山人的主要生活方式,每当狩猎时都要敬梅山神,梅山人认为《和梅山》可以敬神祈财,禳解治病,解厄消灾,保地方平安清泰。

  在《和梅山》的科本唱词中,梅山蛮认为,梅山有上中下三硐梅山,有三峒梅山神,而且是劳动英雄神,其神职由于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所表演的内容亦有不同。

  三峒梅山的神职和搬演的内容与当地的群众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

  上峒梅山攀山赶猎,

  中峒梅山掮棚放鸭,

  下峒梅山捞鱼摸虾。

  表演上峒梅山时,师公头戴鱼腹巾,上插三束纸钱,化身三峒梅山神,带领五个梅崽,即五路梅神,围着“青山”转圈,边转边表演。

  师:(唱)

  羊角山前一下雷,一下雷,

  五色祥云就地开,

  今日不知何神到,上峒梅山赶猎来。

  上峒梅山扶大王,攀山赶猎你为王。

  师公用师棍和牛角合成鸟铳,高声呼喊“阿赤”“阿赤”,并作狗叫,其他师公呐喊助威,牛角齐鸣,锣鼓共响。

  师:打到了,打到了。

  众:打个么果(什么)?

  师:打只野翁。

  众:是打只野猪,呵呵呵呵。

  师接唱:抡起梅山掌,踏起梅山罡,请上梅山朝玉皇,

  上峒梅山请归位,我往中峒走一场。

  中峒、下峒表演形式上差不多,表演中峒时,师公掮扛鸭棚,手执竹竿,做赶鸭子动作;下峒师公穿蓑衣,戴烂斗笠,背鱼篓,用蓑衣当网作打鱼动作,用师刀和牛角作捞虾动作。

  在这里,我所理解的三峒,上峒是以打猎为生的雪峰山区,中硐是以稻作为主、畜牧为辅的广大丘陵地带,下硐则是以稻作与水产为主的湖区。所以,表演时的唱词与动作就会因生活的不同而产生变化。

  梅山地域的丘陵区,山民们广泛辟有梯田,平地开田则更为普遍,以种植水稻。而以农耕为主的梅山人,喜欢利用稻田、溪河和池塘养鱼放鸭。在溪河放鸭的人,则用竹篾织一只半月形的棚子,供放鸭人遮风避雨和休息之用。棚子可用肩挑起来,在溪河四处流动。而稻田养鸭,也用竹篾织两个笼子,干活时,将鸭装入竹笼挑到工地,放入稻田中,收工时,又将鸭子装进竹笼挑回来。梅山人养鸭成习,至今梅山的“风干板鸭”的销售市场很旺,是一笔可观的副业收入。因此,生活在稻作区的梅山人,师公在表演中做一些放鸭的动作,梅崽们会随作鸭子叫。

  搬演之后,喜获丰收,免不了要庆贺一番,接着即表演许多娱乐节目,如猜谜语、讲白话、唱山歌、唱情歌等等。表演节目的多少,视时间和观众情绪而定。在一些大型师公法事中,如《和娘娘》,可以整夜搬演傩戏、傩舞,除《和梅山》外,还有《搬开山》《扫路娘子》《明州和尚》《天光土地》等,以最大限度达到娱神又娱人的目的。


原文链接:http://whhlyt.hunan.gov.cn/whhlyt/news/sxxw/202303/t20230322_2928742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环保项目简介| 免责声明| 本网招聘| 投稿服务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景区舆情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政讯通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景区舆情网 jingquyq.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26536号-99

联系电话:010-69940054 010-80447989 监督电话:1727675229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huanbaofzxczx@163.com  客服QQ:2834255374 通联QQ:3404733191

北京政讯通资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