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浏阳油纸伞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22年“非遗工坊典型案例”
时间:2023-02-11 00:05:14   来源:  作者:  点击: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公布了66个2022年“非遗工坊典型案例”。浏阳市达兴工艺品非遗工坊的《浏阳油纸伞:小小油纸伞撑开共富新天地》案例成功入选。
小小油纸伞,撑开共富新天地
——达兴工艺品非遗工坊入选全国“非遗工坊典型案例”
2018年,达兴工艺品厂依托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浏阳油纸伞制作技艺设立非遗工坊,通过革新祖传制作技艺,将“非遗”油纸伞与现代手绘创意、手工艺市场需求相结合,推陈出新创新发展纸伞产品15类。
凭借“互联网+扶贫”模式开设网店,创办体验馆和学生手工实践场所,拓宽销售渠道和产品类型,让传统油纸伞产业“老树”发“新芽”,年销售额接近600万元,产品远销欧美、日韩和东南亚等地,成功带动50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工坊通过探索“村集体+企业+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新模式,上门技术指导、上门送原材、上门收货,让村民“在家里就可以把钱赚了”,让一把小小油纸伞,撑起一片共同富裕的新天地。
匠心传承,制作油纸伞已有40余年
位于浏阳河上游大溪河畔的达浒镇椒花新村,空气清新,天蓝水清。这个有着4000余人的村庄,保留传承着长沙市级非遗项目——浏阳油纸伞制作工艺。
制作油纸伞是椒花新村李忠国家的祖传手艺。自小,李忠国就目睹爷爷、父亲做伞,对油纸伞情有独钟。15岁那年,他跟着父亲开始学做伞,“传统油纸伞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俗话说工序七十二道半,搬进搬出不肖算。比如伞骨,做伞骨的竹子要五年以上,然后要通过浸泡、晾晒、钻孔、拼架……整整七十二道工序。”为了精进技术,李忠国还曾在浏阳、衡阳的多个油纸伞厂学艺。
尽管制作工序繁杂、耗时长、成本高,但凭着对油纸伞的一腔热爱与传承手艺的责任,李忠国坚持了40多年。
2015年,李忠国一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在长沙市商务局驻椒花新村帮扶工作队和村“两委”的鼓励和支持下,李忠国创办达浒镇达兴工艺品厂,将非遗工艺与现代手绘创意结合,生产销售油纸伞等手工艺品,顺利“摘帽脱贫”。不仅如此,李忠国还将手艺传授给90多户贫困户和留守妇女,带领乡邻脱贫致富一起奔小康。2021年,达兴工艺品厂实现年销售额500余万元,带动参与的贫困户人均年增收1万元以上,以一把油纸伞撑开了脱贫致富路。
非遗焕新,打造“可体验”“能定制”的油纸伞工艺品
传统油纸伞制作过程非常繁琐,全部依赖手工完成,周期较长。为了能将传统手艺传承下去,李忠兴决心打造“可体验”“能定制”的油纸伞工艺品。
匠心守艺,非遗焕新。从2016年开始,达兴工艺品厂瞄准儿童手工实践课堂使用工艺品纸伞这个潜力无限的市场,潜心研发小尺寸油纸伞。经过改良,李忠兴将小尺寸油纸伞的工艺简化为14道,并拆分制作流程,采用流水线作业,形成可体验能定制的小型油纸伞制作新模式。
从传统繁琐的72道工序到油纸伞制作技艺这项非遗文化发展研学项目,达兴工艺品厂不仅完成了产业的升级,同时也拿到了油纸伞的外观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革新后,达兴工艺品厂更是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组织开展油纸伞综合体验实践活动,每年都吸引大量游客来工厂打卡体验。
2017年,达兴工艺品厂获评浏阳市第一批示范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至此,古老的油纸伞不仅让非遗手艺焕发新生,还为孩子们撑开了一片非遗文化的天空。
文艺赋能乡村,非遗走进校园。从今年开始,李忠国更是从一名“师傅”变身为“老师”,每周两次走进达浒完小,不仅给孩子们讲述油纸伞的承载,还会传授油纸伞的色彩搭配、构图等技法,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下非遗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让浏阳非遗在时代大潮中展现新活力、绽放新光彩。
原文链接:http://whhlyt.hunan.gov.cn/whhlyt/news/sxxw/202302/t20230207_29241198.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信息
- 2020-11-27 深秋时节,暖阳照耀下,...
- 2020-11-27 据悉,活化中的游垫村将...
- 2020-11-27 斯洛伐克的冬日温泉与中...
- 2020-11-26 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
- 2020-11-27 为进一步弘扬光大义门陈...
- 2020-11-26 黑龙江省是我国东北省份...
- 2020-11-26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 2020-11-26 谁都知道我们国家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