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景区舆情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景区监管 > 正文

方圆之境 一眼千年湖南博物院推出专题展《方圆之境——湖南博物院藏铜镜展》

时间:2022-12-09 23:10:04   来源:  作者:   点击:

  

  铜镜是我国古代青铜器中旁逸斜出又妙趣横生的一朵奇葩。近代国学大师罗振玉的《古镜图录》有云:“刻画之精巧,文字之瑰奇,辞旨之温雅,一器而三善备焉者,莫镜若也。”而事实上,铜镜之旨趣不止于此。青铜时代结束之后,鼎、簋、尊等青铜礼器逐渐退居庙堂、宗祠等专用场所,铜镜、铜钱等小件却日益深入百姓生活,生产规模逐渐扩大。尤其铜镜不断推陈出新,历经了两汉繁荣和魏晋南北朝的中衰,至唐代达到了发展巅峰,其后历经宋元明清时期的平稳发展,在清代中晚期玻璃镜出现之后才日渐式微。数千年间,铜镜在铸造工艺、造型、纹饰、铭文方面都与时俱进,花样翻新,异彩纷呈,可谓铜器中硕果仅存的不断生长的鲜活范本。

  中国古代铜镜,作为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器具,承载着宗教信仰、美好祝愿等诸多寓意,也频繁出现在诗词歌赋、传奇话本等历代文学作品中,产生了广为流传的破镜重圆、以人为镜等典故或故事,使得铜镜成为了一种无法替代的文学意象,并形成一种“镜鉴文化”。

  湖南博物院《方圆之境——湖南博物院藏铜镜展》以“铜华初鉴”、“质以昭明”、“千姿焕影”、“隽雅意趣”、“流光余韵”五个单元,共展出200余件铜镜与相关文物,通过实物与场景相结合的形式对不同时代铜镜的造型、纹饰、铭文等的解读,为观众呈现了中国古代铜镜发展脉络,揭示铜镜延续数千年的旺盛生命力,展现其文化内涵。

  第一单元“铜华初鉴”,重点展示了近30面长沙出土的战国时期铜镜。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制度衰落,青铜礼器铸造减少而日常用器增加,铜镜成为青铜器中迅猛发展的品类。由于楚地矿产丰富,铸镜金属配比优越,楚镜大放异彩,其几何纹、云雷纹、花叶纹、兽纹等纹饰精致细腻且变化多端。

  湖南长沙可能是当时铸镜业最发达的地区,迄今出土的铜镜逾千件,数量、品类、质量在同时代的铜镜中均堪称翘楚,几乎可以说代表了当时世界东方铜镜的最高水平。

  长沙出土的战国铜镜中,最常见也是最神秘的品类“山”纹镜,“山”均呈左旋或右旋排列,有三山、四山、五山、六山之分,常见的是四山镜,五山镜次之,三山、六山镜较为罕见。

  羽状纹地十五叶五山纹镜——镜中五岳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直径18.8厘米,重325克

  1958年常德德山棉纺厂出土

  凹面圈带外均匀的向外伸出五组叶纹,将镜背分为五区。每区内饰一个倾斜的“山”纹作右旋排列。各“山”一侧有延长线直达另一“山”底边正中相接,“山”中间竖线亦伸出一枝叶纹。主纹叠压在羽状地纹上,此镜“山”纹及组合纹饰较少见,颇为珍贵。 

  2021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考古实验室与湖南博物院(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利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合作,首次对湖南长沙楚墓葬出土战国铜镜展开系统的科技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这些铜镜所用的铅材料绝大多数来自湖南本地的矿产,充分体现了湖南地方金属资源在长沙楚镜生产活动中的重要性,也说明了长沙在楚国的青铜生产体系和金属资源流通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内清质以昭明,光辉象夫日月。”秦汉时期,金属铸造工艺继续发展,铜镜铸造在汉代迎来了高峰期。第二单元“质以昭明”即来源于此时铜镜铭文,意为铜镜是用清白的东西铸成,光辉有如明月,可以照见一切。秦汉时期,金属铸造工艺继续发展,铜镜铸造在汉代迎来了高峰期。西汉早期的铜镜纹饰大多沿用战国式样,铭文开始出现。西汉中期之后,草叶纹镜、星云纹镜、铭带纹镜等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铜镜逐渐兴盛,铜镜更明显地承载了禳灾祈福等功用。西汉晚期至新莽时期,神仙方术及谶纬、五行学说流行于世,四神、西王母、东王公、羽人等神人异兽及博局纹皆入铜镜纹饰,且一直延续至东汉晚期,直至魏晋。这一时期,鎏金、描金、彩绘等特种工艺在铜镜上的运用,也推动了铜镜装饰艺术的进一步发展,甚且出现了应用光学和力学原理的透光镜等新的种类。

  

  “长宜子孙”鎏金博局纹镜

  

  汉(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

  直径20.8厘米,重773克

  长沙市小吴门黑曹门出土

  铭文:长宜子孙。(框外四角)

  内而光,明而清。湅(炼)石华,下之菁。见乃己,知人请(情)。心志得,乐长生。(内框)

  铭文解释:

  此镜利于多子多孙,绵延不绝。(框外四角)

  心如明镜,一尘不染很干净。它是用地下的精华、最好的矿石冶铸而成的。你从镜中看到的是自己,心中想到的却是他人之情。但愿心想事成,长生不老。(内框)

  【说明】镜背鎏金,圆钮,四叶纹钮座。钮座外方框,方框内环绕一周铭文带,方框四角各边正中向外伸出一双线T形符号,其对向为双线L形符号,方格四角对向为双线V形符号,整个构图呈博局纹,将镜背整齐地划分为四方八区,间饰四神、羽人、灵兽等图案,或在奔走,或在舞蹈,栩栩如生。此镜构图繁复细致,纹饰流畅生动,是汉代铜镜中的精品。

  汉代铜镜上的铭辞是两汉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以简约凝练的语言抒发了时人最质朴的情感。“延年益寿”、“家常富贵”、“长乐未央”体现了汉代人追求俗世幸福的价值观;“长保二亲得天力”、“宜子宜孙”等表达了汉代人对家庭伦理观念最深切的关怀;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相思镜铭文,如“长相思,勿相忘”、“愿永思而毋绝”,情感哀怨缠绵,表达了亲人离别之苦、夫妻相思之情。此外,还有表达道德追求和家国情怀的铭文,如“青盖作竟四夷服,多贺国家人民息,胡虏殄威天下服,风雨时节五谷熟”,充分表达了时人对太平、繁荣、富足、和谐世界的企盼。

  “李氏”六乳禽兽纹镜

  

  东汉(25-220年)

  直径19.9厘米,重956克

  征集

  【说明】铭文:青盖李氏作竟四夷服,多贺国家人民息,胡虏皆灭天下服,风雨时节五谷孰(熟),长保二亲。

  镜铭中“四夷”为少数民族的泛称,即东夷、西戎、南蛮和北狄。“四夷服”镜铭主要出现于王莽时期,兴盛于东汉时期。铭文内容体现了铸镜者希望四夷归服、国家太平,父母双亲长享昌乐、夫妻恩爱、子孙绵延不绝,寿如金石、富贵昌乐、官位尊显的幸福追求。

  第三单元“千姿焕影”展现了隋唐时期铜镜发展的繁荣鼎盛。隋代铜镜具有承上启下的风格,以十二生肖纹、团花纹镜最有特点,镜铭多为辞藻华美的六朝骈俪之文。

  唐代铜镜造型创新发展,新颖别致的葵花形、菱花形、亚字形等花式镜异军突起并大行其道。纹饰上兼收并容,借鉴宗教艺术以及丝绸、金银器等装饰纹样,创造性地融入多元文化特征,其中以海兽葡萄纹镜最具特色,盘龙纹、双鸾衔绶纹、神仙人物故事纹等也广为流行。装饰手法及布局结构推陈出新。使得这一时期的铜镜自由奔放,丰富多彩,繁缛瑰丽,与大唐气象相得益彰。

  海马瑞兽葡萄纹镜——多谜之镜

  

  唐(618—907年)

  直径23.9厘米,重3047克

  征集

  【说明】伏兽钮。中间一圈凸弦纹将纹饰分为内外两区。内区高浮雕六只海兽环绕兽钮蹲伏于葡萄枝蔓之间,或抬首仰望,或回头顾盼,或匍匐注视,姿态生动,肢体刻画极为细腻精巧。外区饰以三只瑞兽、两匹奔马与数只莺鹊、鹦鹉等穿梭于葡萄枝蔓间,瑞兽皆作奔驰状,莺、鹊或展翅翱翔,或栖枝回首,鹦鹉展翅飞翔,线条流畅,神态生动。

  第四单元“隽雅意趣”展示五代十国至元代时期的铜镜。这一时期频仍的战争消耗了大量的铜材,导致此时期的铜镜采用含锡量较低的黄铜,而增加铅和锌的含量,使得镜体轻薄,纹饰浮浅,但更为经久耐用。在具体的纹饰表现上,也多采用现实生活题材,亭台楼阁、山水花鸟、人物故事,皆成为铜镜纹饰,富有亲切、真实的人文气息,呈现意趣横生的态势。

  “甲午造”葵花镜——镜子中的字谜

  

  宋(960-1279年)

  直径15厘米,重401克

  征集

  【说明】八瓣葵花形。镜背上部铸铭文“人有十口,前牛无头角,后牛有口走”,为一字谜,即“甲午造”。镜背下方以浅浮雕形式铸有一猛虎图案,与宋代诗人梅尧臣所作的乐府诗《猛虎行》中“掉尾为旗纛,磨牙为剑铓。猛气吞赤豹,雄威慑封狼”十分契合。

  

  蹴鞠(cù jū)纹镜——镜上的奥林匹克

  

  宋(960-1279年)

  直径10.6厘米,重322克

  征集

  【说明】画面中一对青年男女迎面踢球,旁有裁判和观众,这就是文献记载中的“蹴鞠”。铜镜上出现足球纹饰,与宋代社会喜爱这种活动紧密相连。《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宋徽宗每年祝寿时要进行足球表演。比赛时,乐队吹奏优美的笙乐,笛鼓齐鸣,球门架上绸带飘扬。宋徽宗看完比赛乘酒兴大肆赏罚,把价值千金的银碗、锦缎奖给获胜的球队;对输队则罚吃麻鞭,然后用黄白粉涂脸。

  形制上也出现了具柄镜、炉形镜、桃形镜、盾形镜、钟形镜等独具特色的镜形。

  第五单元“流光余韵”展现了明清时期铜镜最后的辉煌。其时复古之风盛行,所仿汉式镜、唐式镜形制多样,除传统龙凤、花鸟纹外,以多子多孙、福禄寿喜、科举高中为主题的吉祥纹饰和铭言吉语盛行,是明清时期人们追求现世幸福的反映。

  “福寿双全”杂宝纹大镜

  

  清(1644—1911年)

  直径49.7厘米,重6023克

  征集

  【说明】镜钮伴有仿汉龙虎钮座。钮座上下左右饰有大小相近的四个方框,内部分别铸有楷书铭文四字,合为“福寿双全”。四个铭文周围为姿态各异的仙人,有作站立、端坐、行走状者。仙人之中则又雕有仙鹤、如意、花卉、等各类杂宝纹饰。

  【文物】犀牛望月铜镜架

  

  明(1368—1644年)

  宽18.5厘米,高12.6厘米

  征集

  【说明】铜镜架为犀牛望月式样,当把铜镜置于镜架之时,可以看到犀牛头部对着铜镜,以镜当月,可谓古意盎然。

  随着清代中晚期,更加明亮的玻璃镜逐渐取代铜镜进入千家万户,铜镜淡出历史舞台。但伴随了中国人数千年的铜镜已然成为了一种文化意象,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源自镜鉴的思想光芒也一直映照至今。

  场景互动与数字展示

  展厅采用素雅干净的色调,辅以原木、亚麻、棉布等贴近自然、拙朴的材质,将生活场景运用于展厅之中,营造出朴素而又娴静的“侘寂”之美。展陈方式上,既有将铜镜和图文版面合一的展陈方式;也有“铜镜+屏风”这种传统的展陈方式;还有将铜镜与拓片同框,以装饰画框这种当代表现形式来呈现人物故事类主题镜的展陈方式,生动有趣。本次展览的布陈方案优先保证文物安全,所有展具与文物的接触点均有软性、环保且以隐藏式为主的材料保护,大部分铜镜采以立体展示和斜坡展示,重点展品还有360度全方位展示,更方便观众观看。

  此外,为使观众进一步感受铜镜之意趣与魅力,策展团队在展览中精心设计了场景互动区。场景互动区的设计圆融了禅意与自然美学,低矮的实木妆台上陈设着铜镜、镜架以及生活器具等仿制品,温暖雅致。当观众走进展览,不仅可以欣赏铜镜,还可化身镜中人,端坐于铜镜前,体味古人的风雅和情趣。

  为营造更丰富的参观体验,策展团队提取了汉代博局纹镜的纹饰元素,结合数字科技的创意美学,设计出了具有自身形态特色的动画影像。展厅中的动画影像投射于等比放大的铜镜白模以及背景墙和地面上,进行3D Mapping映射投影,营造了丰富的三维立体视觉氛围,让观众感受到奇妙的互动体验。

  参观小贴士:

  展出日期:

  2022年12月—2023年12月

  展出地址:

  湖南博物院三楼专题展厅

  本展览免费向公众开放

  预约方式:

  1. 关注湖南博物院微信公众号,点击“参观服务”预约门票

  2. 登录湖南博物院官网,点击“参观”在线预约门票

  3. 打开支付宝,搜索“湖南博物院”小程序,点击“票务预订”预约门票

  开放时间:

  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16:00停止入馆)

  每周一为闭馆日,逢法定节假日顺延

  咨询热线:

  0731—84415833/84475933

  

  


原文链接:http://whhlyt.hunan.gov.cn/whhlyt/news/gzdt/202212/t20221209_2915667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环保项目简介| 免责声明| 本网招聘| 投稿服务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景区舆情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政讯通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景区舆情网 jingquyq.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26536号-99

联系电话:010-69940054 010-80447989 监督电话:1727675229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huanbaofzxczx@163.com  客服QQ:2834255374 通联QQ:3404733191

北京政讯通资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