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景区舆情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景区推荐 > 正文

生“声”不息!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助力四川民族鼓舞人才培养

时间:2022-08-27 23:34:57   来源:  作者:   点击:

  陈秋萦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婷

  8月19日上午,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藏、羌、彝民族鼓舞表演人才培养》专题展演《生声不息》在四川师范大学举行,参加这次项目培训的学生们用充满生命力的民族舞蹈,展现了民族鼓舞的原生态之美。

  藏族热巴鼓舞综合表演性组合《热毕霞卓》、彝族羊皮鼓舞《祈雨》《丰收》、原创群舞《声·生》《吉祥热巴》、原创独舞《一路走一路唱》、原创双人舞《那一错》……击鼓而歌的舞者们,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讲述着藏、羌、彝传统民俗文化的古朴生命。节目融合了传统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特色,探索了多元舞蹈文化进程中,藏、羌、彝民族鼓舞随着传统农耕文化的改变所面临的转型与融合。开场仪式上还播放了汇演宣传片,通过镜头回顾了项目师生民间采风、舞室排练的点滴日夜。

  藏、羌、彝民族舞蹈属于中国少数民族舞蹈,民族底蕴浓厚。其中鼓舞是藏、羌、彝舞蹈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表演形式之一。藏族热巴鼓舞、羌族羊皮鼓舞、彝族羊皮鼓舞因取材造型不同而各具民族特点。

  据悉,自7月1日开班以来,《藏、羌、彝民族鼓舞表演人才培养》项目秉承国家艺术基金“繁荣艺术创作,培养艺术人才,打造和推广精品力作,推进艺术事业健康发展”的宗旨,贯彻“以舞之动表民族情,以鼓之声聚民族魂”的导向。教学过程涵盖专题讲座、田野调研、课堂教学、剧目编创等多元形式,分别从民俗调研、课堂教学、舞台表演等维度,对藏、羌、彝民族鼓舞历史起源和舞台表演方面进行深刻的实践学习。

  在实践课堂中,有泽吉、达瓦、杨兴荣、王师勤等教学专家和民间艺人教授学员民间舞蹈素材;在理论课堂上,有冯双白、吕艺生、杨敏、田露等众多国内知名专家倾囊相授。历经50天、30人专家团队的集中授课和实践指导后,学员们共学习藏、羌、彝鼓舞组合20余个,共产出藏、羌、彝鼓舞作品10余部,共提交科研论文30余篇。最终,学员们将所学知识汇集成一台主题展演——《生声不息》。

  “变文化遗产为财产,变传承保护为延续发展。”项目负责人扎西才让表示,《藏、羌、彝民族鼓舞表演人才培养》项目的启动正是旨在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截至汇演结束,近两万人观看线上直播,收获8.1万次点赞,直播屡次登上微信视频号地区小时热榜。扎西才让表示,祝愿30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带着优秀的民族文化走向工作岗位、走向未来,将民族鼓韵流传四方。


原文链接:http://wlt.sc.gov.cn/scwlt/hydt/2022/8/26/584d9a3f49414a14b92ca79eadd878cd.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环保项目简介| 免责声明| 本网招聘| 投稿服务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景区舆情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政讯通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景区舆情网 jingquyq.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26536号-99

联系电话:010-69940054 010-80447989 监督电话:1727675229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huanbaofzxczx@163.com  客服QQ:2834255374 通联QQ:3404733191

北京政讯通资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