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声”不息!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助力四川民族鼓舞人才培养
时间:2022-08-27 23:34:57   来源:  作者:  点击:
陈秋萦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婷
8月19日上午,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藏、羌、彝民族鼓舞表演人才培养》专题展演《生声不息》在四川师范大学举行,参加这次项目培训的学生们用充满生命力的民族舞蹈,展现了民族鼓舞的原生态之美。
藏族热巴鼓舞综合表演性组合《热毕霞卓》、彝族羊皮鼓舞《祈雨》《丰收》、原创群舞《声·生》《吉祥热巴》、原创独舞《一路走一路唱》、原创双人舞《那一错》……击鼓而歌的舞者们,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讲述着藏、羌、彝传统民俗文化的古朴生命。节目融合了传统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特色,探索了多元舞蹈文化进程中,藏、羌、彝民族鼓舞随着传统农耕文化的改变所面临的转型与融合。开场仪式上还播放了汇演宣传片,通过镜头回顾了项目师生民间采风、舞室排练的点滴日夜。
藏、羌、彝民族舞蹈属于中国少数民族舞蹈,民族底蕴浓厚。其中鼓舞是藏、羌、彝舞蹈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表演形式之一。藏族热巴鼓舞、羌族羊皮鼓舞、彝族羊皮鼓舞因取材造型不同而各具民族特点。
据悉,自7月1日开班以来,《藏、羌、彝民族鼓舞表演人才培养》项目秉承国家艺术基金“繁荣艺术创作,培养艺术人才,打造和推广精品力作,推进艺术事业健康发展”的宗旨,贯彻“以舞之动表民族情,以鼓之声聚民族魂”的导向。教学过程涵盖专题讲座、田野调研、课堂教学、剧目编创等多元形式,分别从民俗调研、课堂教学、舞台表演等维度,对藏、羌、彝民族鼓舞历史起源和舞台表演方面进行深刻的实践学习。
在实践课堂中,有泽吉、达瓦、杨兴荣、王师勤等教学专家和民间艺人教授学员民间舞蹈素材;在理论课堂上,有冯双白、吕艺生、杨敏、田露等众多国内知名专家倾囊相授。历经50天、30人专家团队的集中授课和实践指导后,学员们共学习藏、羌、彝鼓舞组合20余个,共产出藏、羌、彝鼓舞作品10余部,共提交科研论文30余篇。最终,学员们将所学知识汇集成一台主题展演——《生声不息》。
“变文化遗产为财产,变传承保护为延续发展。”项目负责人扎西才让表示,《藏、羌、彝民族鼓舞表演人才培养》项目的启动正是旨在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截至汇演结束,近两万人观看线上直播,收获8.1万次点赞,直播屡次登上微信视频号地区小时热榜。扎西才让表示,祝愿30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带着优秀的民族文化走向工作岗位、走向未来,将民族鼓韵流传四方。
原文链接:http://wlt.sc.gov.cn/scwlt/hydt/2022/8/26/584d9a3f49414a14b92ca79eadd878cd.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信息
- 2020-11-27 2020“山水暖你壮乡...
- 2020-11-27 11月20日,南充阆中...
- 2020-11-27 11月10日,第三届中...
- 2020-11-27 近日,“成渝十大文旅新...
- 2020-11-27 他的讲解有深度、有广度...
- 2020-11-27 随着11月走向尾声,银...
- 2020-11-27 “本月底,龙潭河景区提...
- 2020-11-27 以旅兴村、以旅富民、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