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基础设施 提升服务效能 鄂尔多斯市着力建设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时间:2022-07-22 00:16:45   来源:  作者:  点击: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国家规划的呼包鄂榆城市群和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城市之一。鄂尔多斯市是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网络健全、结构合理、发展均衡、运行有效、惠及群众。当前,鄂尔多斯市积极推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大公共文化服务精准供给,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努力满足农牧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强化政策支持保障。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大力推动全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和格局。全市依法将公共文化服务纳入经济社会“十四五”规划,制定印发了《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实施方案》《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公共文化馆总分馆制实施方案》《公共文化服务与信息化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有效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扩大服务覆盖面和提高服务效能,鄂尔多斯市不断加大配套保障经费投入,2018年以来,全市累计下达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22亿元。
完善网络服务体系。鄂尔多斯市加快构建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补短板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市公共文化设施总面积达到84.8万平方米,拥有公共图书馆9个,文化馆10个,全部达到国家二级馆以上标准,有备案博物馆27座。覆盖全市的1040个苏木乡镇(街道)、嘎查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部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融合建设。全市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队伍从业人员达2000人,苏木乡镇(街道)文化站平均有3名工作人员,嘎查村(社区)文化中心均配备1名以上财政补贴的管理员。鄂尔多斯市积极推动多元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组织流动图书馆、流动文化馆(站)、流动博物馆和乌兰牧骑年均送文化下乡1000多场,将1.1万户文化户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注册文化志愿者约3万人,年均开展志愿服务7000多次。
贯彻服务质量标准。鄂尔多斯市认真贯彻落实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要求,开展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达标行动,切实做好保基本、兜底线工作。通过对标国家和自治区标准,制定《鄂尔多斯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21版)》,明确3大类12项35条标准。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全部免费开放,开放项目和时间均达到国家标准。鄂尔多斯市大力推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建设,缩小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差距,推动服务布局更加均衡,创新推出公共图书馆总分馆“马兰模式”。马兰花是鄂尔多斯市花,象征着公共文化服务遍及全市,扎根服务基层和群众。鄂尔多斯市已建成图书馆市中心馆1个,旗区总馆8个,苏木乡镇(街道)一级分馆78个,嘎查村(社区)二级分馆951个,社会力量合作建设三级分馆297个,并将分馆延伸到家庭文化户。与此同时推进文化馆总分馆建设,建成文化馆市中心馆1个,旗区总馆9个,苏木乡镇(街道)分馆78个,嘎查村(社区)服务点781个。
优化精准服务供给。鄂尔多斯市努力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场馆高质量、高水平建设,鄂尔多斯市图书馆获评“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称号、15部馆藏典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鄂尔多斯市文化馆被评为中国民族音乐普及推广中心。全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文化站每年举办各类展览、文艺活动、培训等文化活动4300多场次,服务近900万人次。各级图书馆年总流通300多万人次,文化馆(站)年服务200多万人次。大力发展社区文化、广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每年举办农牧民文艺汇演、广场舞大赛、百日消夏广场文化活动等阵地文化活动1000场次以上。全市努力繁荣群众文艺创作,从中华优秀文化中汲取滋养,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现有国家群星奖入围作品1部,自治区群星奖获奖作品2部,准格尔旗、乌审旗被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鄂尔多斯市不断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形成以黄河几字弯生态文化旅游节为主导品牌,以东胜区月季文化旅游节、达拉特旗冬捕文化旅游节、准格尔漫瀚调艺术节等旗区文旅节庆为基础的各具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体系。
创新提升服务措施。为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紧跟科技发展步伐,全市不断加强公共文化机构数字资源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有序推动建设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已建成公共文化云平台、网站、APP、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各类数字文化服务平台,数字资源达到171.85TB,年均线上服务210多万人次。市文化馆已建成“鄂尔多斯文化云”,“网上乌兰牧骑”逐步覆盖全市,鄂尔多斯博物院正在推进智慧博物馆建设。全市已设立9家自助图书馆,市图书馆开发建设了“移动图书馆”APP,为基层农牧民提供全天候、高质量数字化服务。通过创新服务模式,打造了“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30处。针对残疾人群体,组织实施公共文化“暖心行动”,提供人性化、便捷化公共文化服务。
原文链接:https://wlt.nmg.gov.cn/zwxx/msyw/eeds/202207/t20220720_2090868.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信息
- 2020-12-01 冬天的黄龙,水流在冰雪...
- 2020-12-01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旅游...
- 2020-03-30 三亚呀诺达热带雨林位于三亚...
- 2020-03-30 涠洲岛,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
- 2020-03-30 西樵山风景名胜区是广东四大...
- 2020-11-27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复函...
- 2020-11-27 又一个雪季到来了! ...
- 2020-03-30 连州地下河位于历史文化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