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景区舆情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景区服务 > 正文

环保知识(二六九)

时间:2022-02-25 22:36:01   来源:  作者:   点击:

  

  红树林及其维持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红树林(Mangrove Forests)是生长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海岸潮间带,受周期性潮水浸淹,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灌木或乔木组成的潮滩湿地木本生物群落。

  红树林既是森林又是湿地,兼具森林“地球之肺”和湿地“地球之肾”的功能,是地球上生态服务功能最高的自然生态系统之一。

  全世界的红树林自然分布范围大致在南、北回归线之间,113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岸有红树林分布,其中,红树林面积比较大的国家分别是印度尼西亚、巴西、澳大利亚、墨西哥、尼日利亚。

  中国的红树林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的福建、浙江、广东、广西、海南和港澳台地区,面积仅占全世界红树林面积的0.2%。1973年以来,中国红树林面积变化先减后增,随着国家对红树林保护与修复的重视,2019年,中国红树林面积恢复至2.89万公顷。

  红树林作为河口海区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支撑着广阔的陆域和海域生命系统,为海区和海陆交界带的生物提供食物来源,成为许多生物的栖息地、繁殖地、索饵场、越冬场和幼苗库,在维持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的红树林湿地,有记录的生物总种类数达2854种,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红树林湿地包含了三大生物功能类群: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生产者约占生物总种类数五分之一,可划分为小型藻类、大型藻类和红树植物。中国有红树植物37种,约占世界红树植物总种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红榄李、海南海桑和卵叶海桑等均属于珍稀濒危物种。目前,白骨壤林和桐花树林是中国红树林的主体。

  消费者可划分为浮游动物、底栖动物、游泳动物、昆虫、蜘蛛、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兽类等不同类群。底栖动物和鸟类是其中研究较多的类群,分别有873种和421种。

  分解者亦称还原者,主要为微生物,可划分为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等类群,国内的研究相对较少。

  随着人口增长和人类经济活动的扩张,红树林生物多样性正面临严重威胁,人为干扰导致红树林矮化、稀疏化、栖息地质量及生物多样性下降。另外,中国红树林还受到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病虫害、外来物种入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压力不断加剧。

  

  

  中国已经建立各级红树林保护地52个(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包括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和海洋特别保护区等类型,其中含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个,国家级湿地公园6个。有6个红树林湿地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彰显了中国红树林湿地在全世界濒危生物保存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中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多部与红树林保护有关的法律法规,沿海各地也出台了红树林保护规定和保护条例等,全面强化红树林生物多样性保护。

  · 建立监测观测网络

  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及其下属的各地方机构,长期对中国主要红树林和红树林保护区开展监测工作,初步满足管理需求和业务化运行需要。涉及海岸带生态系统或林业方面研究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也以科学研究为目的开展红树林区生态调查和监测。这些监测观测网络的建立,进一步促进了红树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恢复等方面的研究。

  ·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中国已经在陆地和海洋生态空间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划定了生态保护红线。红树林作为生态保护红线重要内容,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严格监管,有利于减少人类活动对红树林的影响,维持红树林生物多样性。

  · 倡导全民行动

  在红树林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中国已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CBD)、全球环境基金(GEF)、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国际湿地公约(RAMSAR)、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等国际公约和国际组织建立了长期合作。中国还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红树林保护与修复工作。近30年来,国内涌现了几千家环保组织和社会公益团体,如广东省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中国红树林保育联盟和海南省三亚市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等,它们致力于宣传、保护及修复红树林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

  · 实施人工修复

  近年来,我国南方沿海各地广泛实施防护林建设工程及红树林修复恢复工程,红树林面积得到较明显增加,但也存在宜林地面积规划科学性不足、人工种植红树林保存率低、保护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为解决以上问题,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对全国红树林宜林地进行了反复筛选,并于2020年8月联合印发了《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025年)》,明确到2025年营造和修复红树林18800公顷,并结合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和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全面系统加强红树林整体保护和严格管控。

  (作者系自然资源部南海局属南海环境监测中心高级工程师)

  


原文链接:https://sthjt.nmg.gov.cn/zjhb/sthjbhkp/202201/t20220104_1989372.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环保项目简介| 免责声明| 本网招聘| 投稿服务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景区舆情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政讯通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景区舆情网 jingquyq.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26536号-99

联系电话:010-69940054 010-80447989 监督电话:1727675229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huanbaofzxczx@163.com  客服QQ:2834255374 通联QQ:3404733191

北京政讯通资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