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景区舆情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景区文化 > 正文

系列报道丨“锁边生态·种树植心”生态文明实践教育活动

时间:2022-02-25 20:48:40   来源:  作者:   点击:

  

  编者按:

  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中心开展“助力构建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2021年全区环保公益项目征集资助活动,旨在进一步推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积极践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让越来越多环保志愿者和环保社会组织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实力量和生态文明理念薪火相传的播种者。活动开展以来,全区各级环保社会组织积极响应,踊跃参加。经广泛发动、地方推荐、自主申报、资格审查、专家评审、结果公示等程序,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中心最终将来自全区的10个环保公益项目确定为资助对象。近期,本栏目将陆续推出系列报道,对获资助项目予以展示推广。

   

  

  

  “锁边生态·种树植心”生态文明实践教育活动

  

  一项公益事业如果要上升到社会实践教育层面,则必须具备一定的历史和人文的沉淀,而最不可或缺的是这段历史中实实在在的人的故事(实践和认知)。作为阿拉善飞播造林、防沙治沙、锁边生态、种树植心等一个个或大或小的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文化建设的实践者和参与者,我们坚持十多年给当地中小学生讲述发生在这片荒漠草原上的故事,因为故事是文化中的文化,故事是教育中的教育……

  一、历史记忆

  1981年,我的父亲(吴精忠)时任阿拉善左旗草原工作站站长,他在全国最先提出并申请组织实施了在年降雨量低于200毫米的荒漠化地区进行围栏封育飞播种草,获得巨大成功。童年时期的我(吴向伟)和三弟(吴向荣)都有幸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我们一家两代人和腾格里沙漠的故事就此开始……

  

  

  

  1997年,日本石川县金泽市的大泽俊夫先生第一次来到中国,来到阿拉善(此时,三弟吴向荣在日本求学,就寄住在大泽先生家里),我陪同父亲接待了大泽先生。两位长者初次见面,就达成了发动中日民间力量致力于阿拉善荒漠化治理公益活动的意愿,随后,大泽先生携三弟在日本发起成立了“日本国绿化世界沙漠协会”;

  

  

  左:吴精忠   中:大泽俊夫   右:吴向伟

  

  1998年,“阿拉善盟黄河文化和经济发展促进会”与“日本国世界沙漠绿化协会”携手发动中日民间团体和个人作为志愿者来到阿拉善开展植树造林、学校访问、家庭结对等公益环保活动。

  

  

  

  二、锁边生态基地建设

  2002年8月,我们在贺兰山西麓、腾格里沙漠东缘,南接腰坝滩、北邻格林滩近30平方公里的荒漠戈壁上开启了“治理沙漠,保护生态”中日友好合作锁边生态基地建设事业。

  1、主要依托国际援助项目阶段(2002——2012)

  以板井昭宝、大泽俊夫先生先后担任会长,吴向荣担任执行长的日本国绿化世界沙漠协会,在项目启动建设的前十年间积极争取日本国对华造林绿化项目援助,奠定了今天锁边生态基地建设的基石。

  

  

  (2002年8月7日,中日民间志愿者在2号井沙丘上立碑)

  

  

  

  (2004年,第一口井出水,站立在父亲身边的为近二十年坚持在造林生产一线的总指挥王小明,他也是81年跟随父亲一起飞播的老草原工作者)

  

  

  (一线工人劳动场景)

  

  

  (基地建设5年后的场景)

  

  

  (2015年,曾经的沙丘和加了基座的那块碑,四周刻满了10多年间来到造林现场的日本志愿者的名字,许多老人已经过世了……)

  

  2、重点争取政府支持项目阶段(2012——2016)

  从项目启动开始,国家、自治区和地方相关部门对基地的建设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尤其2012年和2014年,国家交通运输部两期路域生态修复专项资金的支持使得整个锁边生态基地的水、电、路、管、网等基础条件建设和种植规模、数量、质量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3、着力推动基金合作项目阶段(2016——)

  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阿拉善腾格里沙漠锁边生态公益项目基地得到了中国绿化基金会的关注和认可,建立了长期发展战略合作关系。从2016年开始,中国绿化基金会通过“百万森林”计划面向社会募集资金,阿拉善锁边生态协力中心申报项目实施“百万森林”计划,这是当前锁边生态公益基地能够持续健康发展的源动力之一。

  

  

  

  4、建设成效

  

  

  (治理前)

  

  (治理后)

  

  

  (造林前一棵树数个鸟窝)      (造林后期小鸟随处可见)

  

  

  (2017年,大泽俊夫先生认识阿拉善20周年,两位发起人留下的珍贵照片。截至目前,大泽先生23年间来到锁边生态基地已经102次了)

  

  

  

  (2020年夏天,父亲和王小明先生在为之付出了18年心血的锁边生态基地的绿荫花丛前留下了珍贵的合影)

  

  三、从环境教育到种树植心

  1、启蒙认识阶段(1998——2002)

  大泽俊夫等日本民间人士最早给我们带来了环保志愿者和社会实践活动,这与当时国内粗放型发展的大环境不相适应,对于还处于蹒跚学步的民间社会公益组织,实施起来是非常困难的;

  

  

  (日本民间志愿者入小学讲解环保知识理念)

  

  2、学习实践阶段(2002——2007)

  锁边生态基地建设所争取到的日本援助项目除了植树造林外还有丰富的环境教育和志愿者参与活动。我们开始引进日本环境教育和自然课堂,并艰难地发动小学生和家庭参与。一位日本退休老教师志愿者曾经说过要“在每个人心里种下一棵树”,令我终生难忘。

  

  

  (最早举办的植树浇水环境教育活动)

  

  3、厚积薄发阶段(2007——2012)

  2006年开始得到日本JICA基层合作项目的支持,并在随后的5年间,逐步建起了占地近1200平米的培训教室、活动大厅和志愿者之家。次外还争取到科技合作项目,在区域生态演替规律、生物多样性、植物保护、昆虫群落、土壤覆盖变化、地下水资源利用、沙尘暴的成因等方面开展基础性研究,并结合中国“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传统文化要素摸索打造符合中国国情、独具地方特色的环境教育课堂,为今后推进生态文明(社会实践)教育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JICA基层合作援助项目阿拉善多功能研修所环境教育中心落成)

  

  

  (日本国绿化世界沙漠协会邀请实验二小绿化小使者赴日本交流)

  

  

  (承担科技合作项目的宁夏大学的年轻教师团队为当地中小学生讲授自然科普知识)

  

  十多年实践认识从“在每个人心里种下一棵树”起步,逐渐提炼出“种树植心”生态文化理念,最终铸成了腾格里沙漠锁边生态建设活的灵魂和强大生命力。从此,面向中小学的环境教育、面向家庭和其他社会团体的体验参与、面向企业的社会责任成为坚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种树植心”生态课堂的影响面越来越大。

  

  

  (我们从被动学习模仿到主动结合中国实际创新活动内容,从艰难发动到主动引导乃至初中、高中甚至是区外的学校;)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生命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尤为重要,让孩子在融入自然的过程中逐步培养真实、善良、健康、快乐的品格;)

  

  

  (家庭亲子、主题夏令营、锁边马拉松等活动也为“种树植心”增色不少)

  (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主题参与更是让“种树植心”声名远扬)

  

  五、生态文明(社会实践)教育

  2017年教育部出台《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种树植心”生态课堂成为当地中小学生的必修课。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团体也把“种树植心”作为实践参与活动的主题,加之理论和认识的不断提升,“种树植心”从环境教育和自然课堂层面逐步上升到社会实践教育的高度。

  “种树植心”社会实践教育,既区别于传统公办教育,又不同于市场化的民办教育,所具备的是社会教育传统属性和文化底蕴,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坚持社会教育方向

  社会教育是指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并行的影响个人身心发展的教育活动。我们为当地中小学生精心打造的“种树植心•立德树人”综合实践课堂,涵盖了乡土情结、家国情怀、民族教育、生命教育、自然教育、劳动教育、科学教育、健康教育、信念教育等诸多要素,始终做到了坚持其公益性和社会性,发动和集聚社会力量兴办社会教育,不向学校和家长收取任何费用。这一点尤为重要,虽有疑义,绝不动摇,尤其是武汉疫情发生后,我们更加坚定;

  

  

  

  2、整合实践教育资源

  联合与锁边基地相连的卫拉特民俗文化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巴润别立镇现代农牧业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充分发挥毗邻的贺兰山和腾格里沙漠优质自然资源和便捷交通优势,搭建独具特色,融合农耕文化、游牧文化、生态文化为一体的综合实践教育平台;

  广泛传播“种树植心”社会实践教育思想理念,携手阿拉善大润志愿者协会等公益社会组织和行业(专业)协会,依托三大研学实践基地的软硬件条件,开展(合作或独立完成)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3、创新社会实践内容

  如何通过开展独具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而对个人、家庭和企事业团体起到教育和带动的效果,这是当前支撑“种树植心”社会实践教育事业的关键所在,具体表现在实践主体培育、主题文化创新和参与机制的设计上。

  

  

  (种树植心•天工大成)

  

  

  

  (启动“种树植心”社会实践教育“百人携手”计划和“锁边生态•种树植心”企业社会责任行动)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今后十年,我们会迎来数以十万计的中小学生、企事业单位、家庭和社会团体的实践参与者,我们也会走进更多的中小学,走进大学,走进企业。“种树植心”社会实践教育课堂一定会成为阿拉善的一张生态名片。

  “种一棵树,植一颗心”,种树不易,植心更难。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至江河,就让生命影响生命,品格传递品格,爱心点燃爱心!从今往后,要用心一颗一颗抚育,潜移默化,和风细雨,润物无声。明天的明天,无论我们在与不在,只要“树”在“心”在,“种树植心”的事业都将会继续和传承……


原文链接:https://sthjt.nmg.gov.cn/zjhb/xcjy_8153/sthjxc/202202/t20220208_2003537.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网站地图| 环保项目简介| 免责声明| 本网招聘| 投稿服务

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应用平台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景区舆情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政讯通资讯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景区舆情网 jingquyq.org.cn 版权所有。

京ICP备15026536号-99

联系电话:010-69940054 010-80447989 监督电话:1727675229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huanbaofzxczx@163.com  客服QQ:2834255374 通联QQ:3404733191

北京政讯通资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