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生物多样性之美③|昆明市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科学合理利用生物资源
时间:2024-07-24 08:13:51   来源:  作者:  点击:
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云南素有“动植物王国”的美誉,更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昆明作为云南的省会城市,长期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各级各部门不断强化顶层设计、夯实法治基础、完善体系建设、提升基础能力、强化交流合作,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
扩大资源利用途径,保护和开发协同发展
积极助力脱贫攻坚。基于丰富的植物资源,结合脱贫攻坚工作,将“定制药园”申报主体落地在贫困县,通过筛选定制品种,成立专家指导组提供技术保障,建设质量安全监测站点,实现中药材产业全过程可追溯,把“定制药园”打造为一张优质中药材原产地名片,鼓励企业在省内外中药材市场设立云南“定制药园”道地中药材专柜,打造“云药”品牌。同时,充分发挥驻村队员“第一书记”的优势,通过讲政策、引资金、带项目,因地制宜发挥中药材种植的地域优势,坚持巩固脱贫攻坚成效。
持续推进中草药研发应用。研发制剂76个,涉及丸、散、膏等传统剂型及胶囊、片剂、栓剂、洗剂、搽剂、乳膏剂等现代剂型共15个,其中中药特色制剂46个(含新冠应急审批批件1个)。开展名老中医经验方、临床协定方的挖掘整理与创新研发,开发有48余个经验方和协定方,涉及药浴粉、足浴、面膜粉、穴位贴、膏方等,销售金额为871.63万元。
积极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依托昆明市中医院建设昆明市中医药研究院,规划设立国家级省级重点专科学科临床研究中心和临床研究所、中医药重点实验室、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医药救治基地、民族民间医药及特色制剂开发研究所,推进中医药科研创新。
持续推进昆明市生物医药产业有序发展,认真贯彻实施《昆明市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一方面加快产业培育,推动现代中药、天然健康产品、生物技术药做大做强,积极培育化学药、医疗器械,2024年全市生物医药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89户,1-4月医药制造业产值完成77.46亿元,增长5.8%,高于全省4.5个百分点。另一方面跟踪做好项目建设要素保障和政策帮扶,为医药企业提效增收、产能释放保驾护航。加快云南特色植物提取实验室、疫苗实验室建设,实现一批成果转化,为全省特色植物大健康产业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撑。
建立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交流合作机制,加强生物多样性科技研发与推广协作。2023年认定了昆明市孙达锋专家工作站等4个生物多样性相关领域创新平台。李晚谊专家工作站,围绕植物萃取运用发展的需求,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立足于云南丰富植物资源优势,提取筛选特色植物资源普洱茶、铁皮石斛、天麻、甘草等功效成分,研究各植物的生物碱类、黄酮苷类等成分,开展功能因子提纯及制备技术研究,在有效成分筛选及功能性评价的基础上,结合辅料、食品添加剂等进行配方优化,研发功效显著的健康产品配方。
邀请了中科院昆明植物所、中科院昆明动物所、西南林大、云南大学等单位25位专家组成编制组,收集昆明市现有的生物物种分布资料和数据,全面系统整理,编制完成《昆明市生物物种名录(2021版)》,于2022年10月出版。该名录共收录了11个生物类群,共计6818种(部分类群含种下等级)的物种名称、分布区域、濒危程度和保护等级等信息。该名录被专家评定为对促进昆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具有典型示范作用,也是国内第一个州市级完成的生物物种名录;目前昆明市还在组织开展《昆明市外来入侵植物名录》和《昆明生物多样性读本》的编制工作。
人文景融合,助推旅游业态发展
计划以盘龙区为试点,逐步将昆明市打造成云南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窗口。盘龙区聚集了世博园、金殿、云南野生动物园、黑龙潭公园、昆明植物园、扶荔宫等众多优质资源,昆明市通过进一步高位统筹、摸清家底、理清思路、整合资源、系统谋划等措施,充分融合生态研学、旅游科普、环保宣传等元素,筑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核心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凸显昆明特色、盘龙特色,打造成为全域生物多样性、城市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窗口、体验地和示范样板。
推进翠湖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城市样板间模式探索。“一湖翠湖水、半部云南史”,翠湖公园是昆明市最具文化气息和烟火气的区域。作为云南首家免费开放的公园,它不仅承载着市民的休闲娱乐需求,更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公园方联合30多家单位和机构,通过构造符合中式园林景观的鱼类“婚房”和人工鸟岛等工程,为鱼类繁殖和鸟类栖息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拉近了人与野生动物的距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景象;通过引入AI鸟类智慧监测识别系统和环境DNA监测技术,持续监测外来入侵物种和各类生物群落的动态变化;围绕“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在持续开展传统的科普知识宣传的同时,加强与学校、社区、居民、游客的互动与实践,提升了公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等举措,将翠湖公园打造成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美丽样板间”。2023年翠湖公园获得了云南省政府认定的科普基地荣誉称号,成为了展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的重要窗口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
助力“赏花经济”,推动生态优势向发展优势转化,提升公园城市生态价值。2024年第六届中国·昆明蓝花楹文化艺术节于4月中旬至5月中下旬在五华区教场中路举行。本届蓝花楹文化艺术节以“花漾生活四季五华”为主题,通过品牌联动,推动“文化+创意”“文化+生态”“文化+消费”的融合发展,打造更具广度和深度的消费新场景。由“赏花旅游”带动周边文创、餐饮、住宿等产业发展,吸引上下游产业聚集。
指导A级景区推出生物多样性研学课程。积极鼓励、指导全市A级旅游景区优化开放自然科普教育体验场所,策划推出包括自然科普、生态体验等多个主题的研学活动,掀起“生物多样性”研学热潮,景区成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体验地。
原文链接:https://sthjt.yn.gov.cn/xxywzsdt/202407/t20240723_239375.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最新信息
- 2020-07-23 “你看这座群体浮雕,鲜...
- 2020-07-23 自7月22日起,云南省...
- 2020-11-26 近年来,依托自然生态、...
- 2018-12-27 预计今年底,成都将推出旅游...
- 2021-03-31
- 2021-03-30
- 2021-03-30
- 2021-03-30